2013年5月19日

獅山古道溯溪行

20130316 獅山古道溯溪行

獅山古道堪稱是苗栗縣境內歷史最悠久的步道,想來開發得早自然生態早已被破壞殆盡。二月下旬踏查了前山登山口至勸化堂的這一段,意外發現這裡其實蘊藏了豐富可觀的蕨類。
今天的起始點是獅山古道的前登山口,穿上雨鞋預定下切到溪谷溯溪而上。登山口位在苗 124 縣道 22K 處,登山口有一座非常古雅簡潔的山門。古道傍溪而行,雖部分為開墾竹林,但有多處幾達二層樓高的岩壁,且沿途留下不少參天巨木。林蔭、溪流和岩壁,造就了蕨類生長的絕佳環境。拾級登上石壁旁的緩路,可以見到石壁上蔓生了一大片長葉腎蕨,台灣車前蕨和鞭葉耳蕨也占有一席之地。看過翅柄三叉蕨後,在竹叢間的平緩處下切到溪谷,溪水不深且多踏石可輕易涉行。溪兩側的緩坡處處是海南實蕨和刺蕨,另有兩者的中間型困惑著我,經查證是兩者的天然雜交種 ─ 網脈刺蕨。

刺蕨風情

海南實蕨幼株

又像海南實蕨又像刺蕨的中間型
仔細瞧瞧,網脈刺蕨 (左) 和刺蕨 (右) 確實不同。
採下一份標本仔細鑑定
網脈刺蕨,網脈和游離脈兼而有之。
網脈刺蕨的葉脈不穩定,同一株的另一葉片幾乎只有游離脈。

溪裡頭另有小鐵角蕨、邊孢鐵角蕨和單邊鐵角蕨。還有,同一走莖長出兩種型態的葉片,有的像小鐵角蕨有的像單邊鐵角蕨,至今仍不明所以。

小鐵角蕨

單邊鐵角蕨

邊孢鐵角蕨

同一走莖上長出兩種不同型態的葉片

怪蕨不少,還有一種形態是單邊鐵角蕨,孢子囊群著生的位置卻像邊孢鐵角蕨。

形態像單邊鐵角蕨,孢子囊群著生的位置卻像邊孢鐵角蕨。

這條溪的溪源不深,上游開墾嚴重,溪流近 124 縣道即像垂直瀑布般流入中港溪,形成較封閉的溪段。在第一個下切點探了一小段,往上往下都遇到無法跨越的落差,只得回到步道找第二個下切點。和下游的狀況一般,怪蕨不少。眼看老師往溪流另一側的大石壁前進趕緊跟上,不一會兒聽見老師開心地說:「有蘿蔓藤蕨喔!」。果然岩壁上一個不小的群落,近地面處還有許多幼株。

蘿蔓藤蕨
蘿蔓藤蕨的根莖
蘿蔓藤蕨的近軸面中脈下凹成溝
蘿蔓藤蕨,羽軸於背面隆起,側脈單一或分叉一次。

岩壁旁另有一大石塊,石塊上附著了一大片貌似苔癬的東西。用放大鏡仔細一看,無論是根莖、葉脈還是孢膜,怎麼看應該都是膜蕨科的蕨類。趕緊召喚老師和阿輝過來仔細鑑定,確定是盾形單葉假脈蕨。真是太開心了!想不到,就在這每天不知有多少遊客往來,而原本並不看好的路旁竟然有我們一直尋覓的蕨類。

盾形單葉假脈蕨
盾形單葉假脈蕨的孢子葉。

繼續上溯,穿過橋下找到岩壁上的箭葉星蕨。就為了確認這株箭葉星蕨,才安排了今天的溯溪行。想不到,這條毫不起眼甚至岸邊還夾帶了些垃圾的小溪流,竟然有這麼豐富的蕨類生態。前方又遇段差無法上溯,便折返步道走石階至停車廣場邊享用地方名食 ─ 豬血湯、臭豆腐和炒麵。隔週,利用一點剩餘的時間在更上源處走了一小段,除了綠柄剪葉鐵角蕨之外未再有新發現。

橋邊的箭葉星蕨


午餐後,再探陸隘寮。與前次所見略同,雲南三叉蕨和腸蕨最優勢。繞過新開發的社區,沿著人造林接上產業道路腰繞至盡頭。阿輝依地形圖推斷前方生態可期,走了一段水管路到達山坳,是大小石塊堆積的潮濕乾溪。大蓬萊鐵角蕨、假腸蕨、膜葉星蕨和斷線蕨一一出現。眼前雖有路徑,但時間已晚只得作罷。從地圖上看,此點往東不到兩公里便是鵝公髻山了。


獅山古道獅頭溪蕨類名錄

航跡圖

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2013-3-16 獅頭溪

2 則留言:

  1. 謝謝您們讓我大開眼界了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謝謝您鼓勵!也歡迎留下大名(暱稱)讓我們知道關心蕨類的讀者在哪裡!

    回覆刪除